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北師傳捷

看了資治通鑑上寫諸葛亮「入寇」(註:《通鑑》載魏明帝太和五年:「(諸葛)亮帥諸軍入寇,圍祁山,以木牛運。」)想到...他的死敵司馬懿,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滅曹爽黨羽三族奪權,官位達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舞陽侯>曹丕時代魏國政治就已經出現問題,曹丕看似對兵學有研究;治理魏國斐然,然豈戰國趙括紙上彈兵耳,完全跟文學造詣天壤之差,器量小正值不惑之年就西歸。太子曹叡統御有方,防止蜀漢北伐居功厥偉,然最大的禍患諸葛亮死後,明帝大興土木建造宮苑,縱飲過度而立便崩。這又要說到托孤,明帝將曹芳託給曹真子曹爽與外家司馬懿,繼承人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遭致廢殺;相對蜀吳也無法奪得先機;歷經武侯,費禕連歿黃皓得寵,孫權性僻猜忌嗜殺,吳宮權盪。即使魏國本國反司馬掌權的叛變多次爆發,但蜀吳策應叛變無法達到效果顯示司馬師司馬昭非泛泛之輩其手下陳泰,鄧艾鍾會州泰皆能將也,所以這時時代該落入另一家姓之手.並不為過。
話說回來諸葛亮五次北伐,兩次因糧草不足而撤,第一次用人不當,第二次圍攻陳倉敵有準備,最後兩次對上統帥為司馬懿的魏軍,魏軍採堅壁營壘,而未做佯攻。諸葛亮出斜谷,於眉縣附近渭水南岸駐紮,魏軍諸將都主張要在渭河北岸駐紮,憑水守之,司馬懿認為不妥,主張渡過渭河在南岸被水為壘,曰:「百姓積聚皆在 渭南,此必爭之地也「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誠可憂也 。若西上五丈原,則諸將無事矣。」深知對手的司馬懿早就料到生平謹慎 的諸葛亮不會冒險出谷就東進,一定會先上五丈原暫駐,故用此語安撫將心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諸將皆喜,唯獨雍州刺史郭淮深以為憂,他說: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资治通鑑·卷第七十二》),諸將多不以為然。郭淮說: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绝隴道,摇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三国志·魏書·郭淮傳》)。司馬懿這才意識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塹垒尚未成,蜀軍果至,攻而未克,兩軍遂成對峙狀態此時東面的孫權三路大軍被魏滿寵殺退,魏國群臣上表請曹叡駕幸長安,叡曰:「孫權此次敗走,諸葛亮以膽顫,仲達大軍足以抵禦之,朕無憂矣」並召懿:「務必堅壁拒守以挫其蜀軍鋒頭 ,他們進不得到所要,退不與交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穫得,則必走,走時再行追之,乃全勝 之道也」懿弟司馬孚也寫信給老哥問如何退敵,懿答曰:「亮志向大而不見機行事, 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入我的計畫中,擊破他已是必然矣!」三國志魏書
曹叡在親征東吳,親臨長安,表現出膽識和遠見,不虧為魏名主,期能力決不在曹丕之下。難道他不會真如三國演義所說防範司馬懿?答案是相反,是因司馬懿屢建大功後,仍對曹叡保持一貫卑下謙充的態度,讓曹叡沒有感到絲毫強臣震主的感覺,這就是司馬懿能夠韜光養晦,他故意不主動出擊蜀軍陣地,意圖壓低國內對他的猜忌,最後用詐病賺曹爽扮豬吃老虎一計。可見其低調行事。
我們在表面上看不出司馬懿有任何不臣之心,有人說司馬懿鷹視狼顧,從入朝為官起就報篡魏江山的企圖,我不能認同這看法,司馬懿到死為止都看不出有實質篡位意圖,他對曹爽黨族的趕盡殺絕是事出有因的但他屠戮反對勢力倒是不手軟這和諸葛亮的作法完全兩相對應致於奪兵權因素和曹爽為人與其見識短淺愚昧貪暴以後再聊。司馬懿亦同諸葛亮拒受封九錫以避嫌。此乃皇帝給臣子的九種最高賞賜。
其實上述我主要想研究是諸葛亮戰略上的吃敗和孫吳響應出兵荊襄與夏口合肥達不到預期想。不到扯遠了。這裡表出毛澤東有評:初戰亮宜自臨陣(講街亭失守).「三分兵力」(劉備討吳關羽圍樊孔明北伐)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


附:下次再講其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收復失土誓師。其縱深強度絕對比三國北上盪寇戰精彩,甚至岳飛或太平天國,我的強項算是國共大亂帳

p.s打的不合胃口或貧乏無奇,請不吝賜教 <(_ _)>小弟文筆或許不好,或文章有錯第一次發表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